疾病索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生活 > 夏季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时间:2010-07-30     来源:传染病所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全世界每年死于志贺氏菌感染的人数约为60万。

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 志贺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志贺菌普遍易感。

二、临床表现:

志贺菌属主要引起细菌性痢疾,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典型、非典型及中毒型三种。

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特征是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腹泻日10余次或更多,但量不多。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非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以婴儿多见。多无全身中毒症状,不发热或低热。腹痛较轻,腹泻135次。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含少量粘液,但无脓血。左下腹可有压痛。食欲减退,并有恶心、呕吐。

急性中毒性菌痢起病急、发展快,体温可达40以上。小儿患者早期出现烦躁、惶恐、谵妄和惊厥等。少数患儿可表现抑郁,如嗜睡、精神萎靡、昏迷或半昏迷等,数小时内可发生休克或呼吸衰竭。小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惊厥。发病初期肠道症状不明显。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脓血便频繁,循环系统症状明显。

() 慢性细菌性痢疾:可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彻底,或迁延未愈,或开始症状较轻而逐渐发展起来,且病情迁延达两个月以上者。

细菌性痢疾的带菌者有三种类型,即恢复期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后者是菌痢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炊事员和保育员中的带菌者,危险性更大。

三、治疗原则

() 预防原则

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管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重点人群、集体单位应特别注意预防暴发或流行。

() 治疗原则

1.一般对症治疗:进易消化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口服补液盐(ORS),必要时ORS和静脉输液同时应用。

2.病原治疗:细菌性痢疾可以是自限性的, 一般情况下可以不使用抗生素。对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抗生素治疗可缩短病程、减轻病情和缩短排菌期。但是,治疗痢疾I型志贺氏菌感染时, 应该慎用抗生素(许多抗生素可以刺激O157H7大肠杆菌释放志贺毒素,诱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由于临床分离菌株常为多重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应该根据当地的药敏谱来确定。

3.休克型菌痢处理:抗感染、抗休克。

4.脑型菌痢处理:抗感染、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防控措施

() 预防措施

1.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细菌性痢疾通过粪-口途径,通过食物、水、粪便、污染的食品、玩具、用具而传播。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

2.疫情报告

对疑似病人、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人, 要及时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卡。     

3.免疫接种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对福氏2a和宋内氏志贺氏菌的活疫苗。不足之处是需要接种的菌量较大。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大面积接种。

()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

1.传染源管理

急性、慢性病人及带菌者为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急性病人应隔离治疗。由于志贺氏菌的感染剂量极低,对炊管人员、饮食品制售人员、水源管理人员、托幼机构保教人员、医院里的儿童和护理员等重点行业中的粪便培养阳性者应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及时访视管理,并给予全程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两次便检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在没有粪便培养条件的情况下,应于症状消失后一周方可解除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

对污染的水源和食品要及时消毒。患者用厕所、粪便和被污染的物品应做到随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特别注意食品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 流行期措施

医疗防疫单位要做到早诊断,早报告。做好病人的隔离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接到疫情报告后,卫生防疫部门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尽快查明暴发原因,采取果断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蔓延。

相关信息:


黑公网安备 23011002000081号